当前位置:首页>天文科普>谢尔德雷克的形态发生场

谢尔德雷克的形态发生场

热帖

谢尔德雷克的形态发生
80  年代,有些理论生物学家对解释观察到的有机形态的一致性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然界显示出众多的形态和结构,但也显示出它们之间的极大的一致性。为了弄清楚生物界的有序是怎样才得以产生的,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关于有机物种的形态的发生。英国生物学家 R·谢尔德雷克(Rupert Sheldrake)认为,除遗传程序之外,还有另一个因素在有机体中起作用,他把这一因素看作是一种形态发生:即产生形态的场。
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为了说明胚胎学和发生生物学中的过程, A·格威奇 (Alexander Gurwisch)就假设了这种场的存在。格威奇把形态发生的规律看作是一种无形的因素,并把它称之为形态发生场。他的许多同时代人都接受了这一概念,并把它同围绕条形磁铁两端的场联系起来。有一种扁体蠕虫,当它被切成两半时,每一半都会发育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形态发生说对它的解释是,这种再生是受一个特殊的生物场支配的,正象一根磁铁被截成两半时会形成两根新的磁铁,每一根磁铁都有自己的完整的磁场一样,当扁体蠕虫被一分为二时,它的形态发生场就分裂为两个完全相同的场。这时,每个完整的场都支配着一半扁体蠕虫发育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1925 年, P·韦斯 (Paul Weiss)开始运用生物场的观念来解释动物失去肢体和器官的再生过程。在此后的 10 年中,研究人员改进了这些观
念,生物学家 C·沃丁顿 (Conrad Waddington)和数学家 R·托姆(RenéThom)又通过把这种生物场划分为几个“结构稳定性”区域进一步阐述了这些观念。
最近,理论生物学家 B·古德温 (Brian Goodwin)提出,分子、细胞和有机体仅仅是结构的单元:生物场才是有机形态和组织的基本单位。按照古德温的观点,当生物场作用于现有的有机体上时,生物界的形态就随

之而产生。生命本身在有机体和环境的分界面之间,在由有机体场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神圣的舞步”中进化。由于整个有机体产生控制其每个部分的场,所以生物学是一种关于整个系统的科学。
在评价生物场的实在性时,意见有分歧。对许多生物学家来说,它们仅仅是概念工具,当没有其他解释时,就把它看作是具有启发性的方法。古德温认为,它们具有更多的意义:最起码可以这么说,场同有机体本身一样是实在的。但是,它们确实独立于受它们控制的有机体而存在吗?古德温既没有完全肯定也没有完全否认,他把这种存在的可能性看作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开放性问题。不过,其他的研究人员似乎走得更远,前苏联科学家 V·M·伊纽欣 (V.M.Inyushin)就把他叫做“生物场”的东西看作

 
 

①    B·古德温《发育和进化》,载《理论生物学杂志》第 97 卷,1982 年,第 43~45 页。 是一种真实的物理实体。在他看来,这种场是物质的第五种状态,它由离子、自由电子和自由质子组成。对人类而言,这个场附属于人脑,但伊纽欣认为它可能超出有机体并产生心灵感应现象。谢尔德雷克也坚持认为,生物场具有它们自身的实在性,尽管它们并不带有任何形式的能量,但它们存在于受其影响的有机体之外。根据谢尔德雷克的理论,这些场不断受到以前存在的同类有机体的影响并被强化。例如,有一种受以前活着的兔子所影响的“兔子形态发生场”,这些场构成了每个物种的典型形态的集体记忆,物种活着的成员通过超越时空的因果链与同一物种的过去成员的形态接合起来。谢尔德雷克通过形态发生的谐振过程解释这种接合是怎样起作用的:这种谐振过程是在形态和形式相似性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无意识现象。据说这种现象并不仅限于活着的有机体,它不但在晶体、分子和原子的范围内影响形态形成的过程,而且在人类的心灵中影响形态形成的过程。
行为方式也受形态发生场的支配,谢尔德雷克声称,行为方式一旦被学到手,就比较容易重复,从晶体到老鼠到人类的各种经验材料都可以作为这种假设的佐证。晶体的第二次和其后所有各次的合成都比第一次快;老鼠学习诸如逃离迷宫这样的行为规则时,如果有一组与它们无关并相隔一定距离的老鼠已经掌握了这种规则,前者就逃得更快;人类的学习也是如此,一些人在某些方面的学习导致其他人更容易地进行类似的学习。
据说,形态发生场完全通过谐振起作用。显然,产生谐振的物体越类似,谐振的作用就越有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影响一个场的物体和被场影响的物体之间具有类似性,那么谐振就会加强,谢尔德雷克认为,这就解释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原因。有生命的机体的形态更像他们自己祖先的形态,而不像其他任何物种的形态,因此,每一种有机体的发育都受到它自身所属物种的特定形态谐振的影响。强化原理认为,某一物种现存的有机体越多,这个物种的有机体就可能产生得越多。看上去,谢尔德雷克的形态发生场不仅能很好地解释生物学上的形态发生之,而且还能作为解释动物行为方式的理论基础,正由于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明显的科学意义。

 
 

①    VM·伊纽欣《理论生物学原理》,阿拉木图,哈萨克国立大学出版社,1978 年。
①    R·谢尔德雷克《关于生命的新科学》,伦敦,布朗德与布里格斯公司,1981 年;或《现在和过去》,纽约,时代出版社,1988 年。

奇点天文网 https://www.dprenvip.com

本文由奇点天文作者上传并发布,奇点天文仅提供文章投稿展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奇点天文立场。

本文由奇点天文作者上传并发布,奇点天文仅提供文章投稿展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奇点天文立场。

给TA充能
共{{data.count}}人
人已充能
天文科普

镓实验

2020-10-9 0:33:00

天文科普

古代日食

2020-10-9 1:05:2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