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天文科普>太阳在自转

太阳在自转

热帖

太阳在自转
太阳像其他天体一样,也在不停地绕轴自转,这在 400 年前是无人知道的。最早发现太阳自转的人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他在观测和记录黑子时,发现黑子的位置有变化,终于得出太阳在自转的结论。他给出的太阳自转周期为一个月不到。那是 17 世纪初的事。
太阳是个大气体球,它不可能像我们地球那样整个球一块儿自转,这是不难理解的。早在 1853 年,英国天文爱好者、年仅 27 岁的卡林顿开始对太阳黑子作系统的观测。他想知道黑子在太阳面上是怎样移动的,以及长期来都说太阳有自转但这自转周期究竟有多长。几年的观测使他发现,由于黑子在日面上的纬度不同,得出来的太阳自转周期也不尽相同。换句话说,太阳并不像固体那样自转,自转周期并不到处都一样,而是随着日面纬度的不同,自转周期有变化。这就是所谓的“较差自转”。
太阳自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太阳赤道部分的自转速度最快,自转周期最短,约 25 日,纬度 40°处约 27 日,纬度 75°处约 33 日。日面纬度 17°处的太阳自转周期是 25.38 日,称做太阳自转的恒周期,一般就以它作为太阳自转的平均周期。以上提到的周期长短,都是就太阳自身来说的。可是我们是在自转着和公转着的地球上观测黑子,相对于地球来说,所看到的太阳自转周期就不是 25.38 日,而是 27.275 日。这就是太阳自转的会合周期。
如果我们连续许多天观测同一群太阳黑子,就会很容易地发现它每天都在太阳面上移动一点,位置一天比一天更偏西,转到了西面边缘之后就隐没不见了。如果这群黑子的寿命相当长,那么,经过 10 多天之后,它就会“按期”从日面东边缘出现。
除了由黑子位置变化来确定太阳自转周期之外,用光谱方法也可以。太阳自转时,它的东边缘老是朝着我们来,距离在不断减小,光波波长稍有减小,反映在它光谱里的是光谱谱线都向紫的方向移动,即所谓的“紫移”;西边缘在离我们而去,这部分太阳光谱线“红移”。
黑子很少出现在太阳赤道附近和日面纬度 40°以上的地方,更不要说更高的纬度了,光谱法就成为科学家测定太阳自转的良好助手。光谱法得出的太阳自转周期是:赤道部分约 26 日,极区约 37 日。这比从黑子位置移动得出来的太自转周期要长一些,长约 5%。
为什么呢?
一种解释是:黑子有磁,并通过磁力线与内部联结在一起,内部自转 得比表面快些,黑子周期就短些,而光谱得到的结果只代表太阳表面的情况。
这类问题的研究可以说现在只是才开头,其中的奥妙和真相还都说不清楚。
早在 20 世纪初,就有人发现太阳自转速度是有变化的,而且常有变化。1901~1902 年观测到的太阳自转周期,与 1903 年得出的不完全一样。不久,有人更进一步发现,即使是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太阳自转速度的变化可以达到每秒 0.15 公里,这几乎是太阳自转平均速度的四千分之一;那是相当惊人的。
1970 年,两位科学家在大量观测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几乎有点使人不知所措的结论。通过精确的观测,他们发现太阳自转速度每天都在变化,这种变化既不是越转越快,周期越来越短,也不是越转越慢,周期越来越长,而似乎是在一个可能达到的极大速度与另一个可能达到的极小速度之间,来回变动着。
太阳自转速度为什么随时间而变化?有什么规律?这意味着什么?现在都还说不清楚,只能说是些有待研究和解决的谜。
空间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们有可能着手观测和研究太阳外层大气的自转情况,主要是色球和日冕的自转情况。在日冕低纬度地区,色球和日冕的自转速度,和我们肉眼看到的太阳表面层——光球来,基本一致。在高纬度地区,色球和日冕的自转速度明显加快,大于在它们下面的光球的自转速度。换句话说,太阳自转速度从赤道部分的快,变到两极区域的慢,这种情况在光球和大气低层比较明显,而在中层和上层变化不大,不那么明显。
这种捉摸不透的现象,自然是科学家们非常感兴趣、有待深入的课题。树有根,水有源。认为产生太阳自转的各种现象的根源在其内部,即在
光球以下、我们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太阳深处,这是有道理的。
日震可以为我们提供太阳内部的部分情况,这是一方面。更多的是进行推测,当然,这种推测并非毫无根据,而是有足够的可信程度。譬如:根据太阳所含的锂、铍等化学元素的多少来进行分析和推测;从赫罗图上太阳应占的位置来看,太阳是颗主序星,根据所有主序星的平均自转速度进行统计,来考虑和推测。
其结果怎么样呢?
不仅难以得到比较一致的意见,甚至还针锋相对:有的学者认为太阳内部的自转速度要比表面快,快得多;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表面自转速度比内部快。
一些人认为:太阳自转速度随深度而变化,我们在太阳表面上测得的速度,很可能还继续向内部延伸一段距离,譬如说大致相当于太阳半径的 1/3,即约 21 万公里。只是到了比这更深的地方,太阳自转速度才显著加快。
包括地球在内,许多天体并非正圆球体,而是扁椭球体,其赤道直径比两极方向的直径长些。用来表示天体扁平程度的“扁率”,与该天体的自转有关。地球的赤道直径约 12756.3 公里,极直径约 12713.5 公里,两者相差 42.8 公里,扁率为 0.0034,即约 1/300。九大行星中自转得最快的两颗行星是木星和土星,它们的扁率分别是 0.0637 和 0.102,用望远镜进行观测时,一眼就可以看出它们都显得那么扁。
太阳是个自转着的气体球,它应该有一定的扁率,本世纪 60 年代,美国科学家迪克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提出了问题。根据迪克的理论,如果太阳内部自转速度相当快,其扁率有可能达到 4.5/100000。太阳直径约 139.2 万公里,如此扁率意味着太阳的赤道直径应该比极直径大 60 多公里,对于太阳来说,这实在是微乎其微。可是,要想测出直径上的这种差异,异乎寻常地困难,高灵敏度的测量仪器也未必能达到所需要的精度。
为此,迪克等人作了超乎寻常的努力,进行了无与伦比的超精密测量,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得出的太阳扁率为十万分之 4.51±0.34,即在 4.85/ 100000 到 4.17/100000 之间,刚好是他所期望的数值。1967 年,迪克等人宣布自己的测量结果时,所引起的轰动是可想而知的。一些人赞叹迪克等人理论的正确和观测的精密,似乎更多的人持怀疑态度,他们有根有据地对迪克等人的观测精度表示相反意见,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一些有经验的科学家重新做了论证太阳扁率的实验,配备了口径更大、更精密的仪器,采用了更严密的方法,选择了更有利的观测环境,所得到的结果是太阳扁率小于 1/100000,只及迪克所要求的 1/5 左右。结论是:太阳内部并不像迪克等人所想象的那样快速自转。退一步说,即使太阳赤道部分略为隆起而存在一定扁率的话,扁率的大小也是现在的仪器设备所无法探测到的。
企图在近期内从发现太阳的扁率,来论证太阳内核的快速自转,可能性不是很大。它将作为一个课题,长时间地反映在科学家们的工作中。不管最后结论太阳是否真是扁球状的,或者太阳确实无扁率可言,都将为科学家们建立太阳模型,特别是内部结构模型,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和依据。
至于为什么太阳自转得那么慢?为什么太阳各层的自转速度各不相同?一些自转速度变化的规律又怎么样?等等,都还是未知数。

奇点天文网 dprenvip.com

本文由奇点天文作者上传并发布,奇点天文仅提供文章投稿展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奇点天文立场。

本文由奇点天文作者上传并发布,奇点天文仅提供文章投稿展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奇点天文立场。

给TA充能
共{{data.count}}人
人已充能
天文科普

航天与宇宙航行是什么关系?

2020-10-7 17:21:34

天文科普

近代科学的物质观

2020-10-7 17:33:4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