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以下5,120公里的地方是内核,主要由铁合金组成。在1950年代,研究人员认為内核是固体的,与外核的液态金属区域形成对比。
由夏威夷大学马诺亚分校的地球物理学家Rhett Butler领导的新研究表明,地球的固体内核实际上具有一系列在内核顶部240公里范围内变化的固液态构造。
愈往地球的深处,压力和温度使人或任何仪器皆无法接近。因此,作者依靠唯一可用的手段-地震波,来探测地球最深处的构造。
為了推断内核的特徵,Butler研究团队利用了地震震央正对面的地震仪的数据,并利用日本的地球模拟器超级电脑运算,他们评估了五对大致覆盖内核区域的其中3个配对,包含东加-阿尔及利亚、印度-巴西,及智利-中国。
Butler说,我们的模型表明,在内核顶部240公里处,有相邻固液态的铁合金区域。这给地球的组成、热歷史和演化带来了新的限制。
对内核的研究及其异质结构的发现,為研究地核内外边界对地球磁场產生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新讯息。
研究人员计画使用地球模拟器对内核结构进行更详细的模拟,并与地球磁场的各种特徵进行比较。这项研究发表在地球与行星内部物理(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期刊上。(编译/吴典谚)
图说 震央(红色图示)和相对应的地震站(黄色图钉)的分布图。
资料来源:phys.org
本文由奇点天文作者上传并发布,奇点天文仅提供文章投稿展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奇点天文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