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中国天文学家小组声称发现了一个质量相当于70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如果这一发现得到证实,将对目前的恒星演化观点构成严重挑战,来自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和波茨坦大学的天文学家们对该天体进行了更近距离的观察,他们发现,它可能根本不是一个黑洞,而是一颗巨大的中子星,甚至是一颗“普通”恒星。
当大质量恒星在一次剧烈的坍塌中结束它们的生命时,恒星黑洞就形成了,根据恒星演化理论,观测表明恒星黑洞的质量通常是太阳质量的十倍。最近,一个中国天文学家小组声称发现了一个质量相当于70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如果这一发现得到证实,将对目前的恒星演化观点构成严重挑战,这篇论文的发表立即引发了理论研究和其他天体物理学家的进一步观察,来自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和波茨坦大学的天文学家们对该天体进行了更近距离的观察,他们发现,它可能根本不是一个黑洞,而是一颗巨大的中子星,甚至是一颗“普通”恒星。
这个假定的黑洞是由一颗明亮伴星的运动间接探测到的,该伴星围绕一个看不见的致密物体运行了大约80天,通过新的观测,一个比利时的研究小组表明,最初的测量结果被错误地解释了,事实上,黑洞的质量是非常不确定的,最重要的问题,即观测到的双星系统是如何形成的,仍然没有答案。一个关键的方面是可见伴星的质量,即热恒星LS V+22 25。这颗恒星的质量越大,黑洞的质量就越大,从而引发了观测到的明亮恒星的运动,后者被认为是一颗普通的恒星,质量是太阳的8倍。
来自弗里德里希-亚历山大-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FAU)和波茨坦大学的一组天文学家对位于夏威夷莫纳克亚山的凯克望远镜拍摄的LS V+22 25的存档光谱进行了更近距离的观察。他们特别感兴趣的是研究恒星表面化学元素的丰度,有趣的是,他们发现了氦、碳、氮和氧的丰度与年轻大质量恒星的标准组成之间的偏差,表面上观察到的图案显示了氢的核聚变产生的灰烬,这一过程只在年轻恒星的核心深处发生,预计不会在其表面探测到。
“第一眼看上去,这个光谱的确像是来自一颗年轻的大质量恒星,然而,有几处相当可疑。这项研究的主要科学家安德烈亚斯·伊尔刚(Andreas Irrgang)说,他是位于班贝格的卡尔·雷米尼斯天文台(Dr. Karl remeis observatory)的成员,该天文台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天文研究所。
作者的结论是,LS V+22 25一定在过去与它的伙伴相互作用,在这一阶段的质量转移过程中,恒星的外层被移除,现在可以看到剥离的氦核,里面充满了燃烧氢的灰烬。
然而,剥离的氦恒星比正常的氦恒星要轻得多,结合他们的研究结果和最近来自盖亚太空望远镜的距离测量,作者确定了最有可能的恒星质量只有太阳质量的1.1倍(不确定度为+/-0.5)。这就产生了一个最小质量只有2-3倍太阳质量的紧凑型伴星,这意味着它可能根本不是一个黑洞,而是一个巨大的中子星,甚至是一颗“普通”恒星。
这颗恒星LS V+22 25因可能有一个巨大的黑洞伴星而出名,然而,仔细观察这颗恒星本身就会发现它本身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物体,因为尽管理论上已经预测出了中等质量的剥离的氦恒星,但迄今为止只发现了极少数,它们是理解双星相互作用的关键对象。
本文由奇点天文作者上传并发布,奇点天文仅提供文章投稿展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奇点天文立场。
中国科学家已经知道了真相,为了找到台阶下,正在一步一步的返回来。国外科学家(NASA )除外,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不知道。
啪啪响啊
也不知道是谁打谁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