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物理与天文学系天体物理科学中心以博士生拜仁·韦奇(Brian Welch)为首的研究团队偶然发现一个巨大的星系团,裡面发现一颗恆星。这是至今为止对单颗恆星的最远探测。这颗恆星的质量可能比太阳大五百倍。它大约在大爆炸后九亿年诞生。这个发现比过去类似系统的观测要远得多,处于宇宙演化的相当早期。

研究团队给这颗恆星起了个绰号叫做Earendel,取自古英语单词,意思是“晨星”或者是“升起的光芒”。他们计算出这颗恆星的质量至少是太阳的五十倍,甚至可能高达五百倍,亮度是太阳的数百万倍。
韦奇表示,当我们看到这颗恆星的光发出时,宇宙还不到十亿岁;只有当前年龄的6%。当时它距离原始银河系四十亿光年,但它的光到达地球却花了一百三十亿年,见证今时今日的宇宙距离已经膨胀到离我们惊人的二百八十亿光年。
研究人员利用重力透镜,即遥远物体被较近物体放大的现象,揭露这颗恆星可能是一个单星或双星系统。 研究团队计算它的红移为6.2。红移意为光在行进中的拉伸程度,可用于推断天体距离;数字越大,天体就越远(在宇宙历史中越早)。 而天文学家过去观测到单星的红移较小,大约为1至1.5。
该恆星的温度、质量和光谱性质的确切细节尚不明确,研究人员希望韦伯太空望远镜能在未来提供这些资料。
【图:美国太空总署;文:节录自科学网页;新闻资讯由林景明提供】研究全文刊登在2022年3月30日出版的《自然》期刊;标题是:A highly magnified star at redshift 6.2
科学决不是也永远不会是一本写完了的书。每一项重大成就都会带来新的问题。任何一个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出现新的严重的困难。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没有时间思索的科学家;那是一个毫无指望的科学家;他如果不能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制度;挤出足够的时间去思索;那他是最好放弃科学。
在科学思维中常常伴着诗的因素;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想象过程。
科学地探求真理;要求我们的理智永远不要狂热地坚持某种假设。
热爱实践而又不讲求科学的人;就好象一个水手进了一只没有舵或罗盘的船;他从来不肯定他往哪里走。
科学的探讨与研究;其本身就含有至美;其本身给人的愉快就是报酬;所以我在我的工作里面寻得了快乐。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她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是属于祖国的。
科学的界限就像地平线一样;你越接近它;它挪得越远。
一分时间;一分成果。对科学工作者来说;就不是一天八小时;而是寸阴必珍;寸阳必争。
天生的能力必须借助于系统的知识。直觉能做的事很多;但是做不了一切。只有天才和科学结了婚才能得最好的结果。
科学地探求真理;要求我们的理智永远不要狂热地坚持某种假设。
而经常去考虑他应该做的事情。——费希特
科学不能或者不愿影响到自己民族以外
该文的数据究竟怎么理解???“韦奇表示,当我们看到这颗恆星的光发出时,宇宙还不到十亿岁;只有当前年龄的6%。当时它距离原始银河系四十亿光年,但它的光到达地球却花了一百三十亿年,见证今时今日的宇宙距离已经膨胀到离我们惊人的二百八十亿光年。”
就是我们现在看到这颗恒星的光,是宇宙还不到10亿岁时发出的光,但这颗恒星离银河系却已经有40亿光年了,更离谱的是,40亿光年的路程,竟然用了130亿年才到达地球。还有,这280亿光年的数据又是哪里来的???
哪位大虾出来解释一下,谢谢!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宇宙不到10亿岁是指宇宙诞生的时长,不代表那时候的宇宙大小只有10亿光年,这句“当时它距离原始银河系四十亿光年,但它的光到达地球却花了一百三十亿年”,是因为再光传输的过程中,宇宙也是一直再膨胀的,这个膨胀的距离一直再跟光速赛跑,想象你在扶梯上反着走的情景,现在宇宙膨胀依旧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