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入围博克体计划>波粒二象性探讨

波粒二象性探讨

热帖

关键字:波粒二象性

电磁波被发现既有波动属性又有粒子属性,近现代以来人类一直认为这两种性质是相互矛盾不能共存的,那为什么电磁波同时具有这看似矛盾的双重属性呢?有没有一个全新视角,刚好能够合理诠释电磁波同时具有波粒二象性的本质?这个问题就是本文要揭示和探讨的内容。

1. 波粒二象性的由来

关于电磁波(主要代表为“光”)形成了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历史,本文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网上检索相关历史知识。

光的波粒二象性,主要涉及关于“光”的两个方向的定性认识:第一种为“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类似水波浪一样依靠介质传播的能量;另一种为“光的粒子说”,认为光是类似宏观物质的空间位移,即粒子远行。

惠更斯提出一种光波动说,稍后,牛顿提出一种光微粒说。因当时牛顿无与伦比的学术地位,光粒子说无人敢挑战,光波动说渐渐被遗忘。进入19世纪后,相继出现杨、菲涅尔、麦克斯韦和赫兹,完成了从理论到实验验证的光波动说逆袭,从这时,光波动说开始被广泛认可。

刚进入20世纪,普朗克对黑体在平衡状况的发射光波频谱的预测,完全符合实验数据。他做出特别数学假说,将谐振子(组成黑体墙壁表面的原子)所发射或吸收的电磁辐射能量加以量子化,他称呼这种离散能量为量子。普朗克常数以及电磁波的量子说又被人类提及。

1905年,爱因斯坦对于光电效应给出解释。他将光束描述为一群离散的量子,现称为光子,而不是连续性波动。假若光子的频率大于物质的极限频率,则这光子拥有足够能量来克服逸出功,使得一个电子逃逸,造成光电效应。爱因斯坦的论述解释了为什么光电子的能量只与频率有关,而与辐照度无关。1916年,美国物理学者罗伯特·密立根做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关于光电效应的理论。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获得了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

无论从物理发展进程,还是从各位物理大佬的实质性工作,都同时证明光(电磁波)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而问题的关键点,在于物理学界认为波动性和粒子性存在彼此相互矛盾的描述,因为从原子结构物质的研究表明,原子结构物质是具有粒子性的,这种粒子性主要体现在非连续性;而波动性主要表现在连续性。

其实,关于上面人类意识逻辑形成的矛盾处,是否真的存在矛盾呢?值得人类深思。从逻辑层面探讨,波动性和粒子性之间存在4种可能的逻辑关系(如图一所示):(1)二者相互独立互不相容;(2)二者相互共存;(3)波动性包含粒子性;(4)粒子性包含波动性。

波粒二象性探讨

图一 波动性与粒子性关系

笔者提出,光波(电磁波)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一点都不矛盾,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属于图一(2)中的逻辑情况。要弄清楚这个问题的本质,就必须先弄清晰人类描述的概念“波”,究竟对应如何的宇宙客观存在,下面接着阐述。

2. 波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网上检索得到:波是指振动的传播。对于这个答案,笔者是不满意的,因为用振动诠释“波”,是无法达到本质高度的;用“振动的传播”定义波,能够被再次追问,振动是什么?振动是因什么形成的?类似这样的问题,就又不得不作进一步回答。

水波浪、海(波)浪、声波、电磁波(包括光波)、冲击波、引力波等波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特点是什么呢?用最彻底的关于“波”的定义,就能够将这个特点诠释清楚。

笔者对“波”的定义:宇宙某处客观存在的某种能量形式,因达到能量释放条件后释放出自由能量,自由能量具有从能量释放处(波源)沿可能的能量通道(介质),向四面八方依次均分减弱消散的趋势;自由能量在介质中的消散传播形式,就是波。

通俗地讲就是:波,是在因波源释放自由能量形成能量堆积,然后堆积的自由能量沿介质依次分配传播的形式。即,波是能量传播的形式。水波浪是其他能量释放后,沿介质水向四面八方分散传播的形式。声波是其他能量释放后,沿介质原子结构物质向四面八方分散传播的形式。电磁波是其他能量释放后,沿介质暗能量(非原子结构物质)向四面八方分散传播的形式。等等。

对于网上关于波的定义,和笔者关于波的定义,哪一种更加接近波本质,留给大家去对比分析。从各种形式的波,会发现一个客观事实:有振动一定有能量传播,但是有能量传播却不一定有振动。所以,用能量定义波更加符合宇宙客观实际。

笔者关于“波”的定义,遵循宇宙两大法则:空间占位法则和能量最低法则。宇宙一切释放的自由能量,都有均分散开的趋势,符合能量最低法则;能量的传播必须以太相互关联的介质,隔空传力是不成立的,符合空间占位法则。通俗讲,就是释放出的自由能量,不会一直在释放的位置堆积而不离开;这些堆积的自由能量,在能量释放瞬间来看,此处为无穷大,而异于此处的其他空间为零。堆积的自由能量有均分作用整个宇宙空间的趋势,只要路径上不被其他能量体吸收,能量会一直传播均分弱化变小,永远趋于零而不等于零。

“能量源释放的自由能量具有散开均分弱化的趋势”,这是宇宙客观规律,也是遵循宇宙两大法则的。“波”就是自由能量堆积形成的发散均分现象,这类似于“均分线段”。任意一个长度不为零的线段,无论将这个线段分成多少份,每一份都不会是长度为零的“点”,这个长度只能是趋于零而不等于零的线段。自由能量均分和线段均分性质是一样的,人类想找到最小的“自由能量粒子”和长度不为零的最小线段,都是不切实际的痴心妄想。

3. 波是否有粒子性?

用吹气球打个比方,来说明自由能量被释放在介质中形成波的均分减弱传播过程:在极短时间内,能量源释放一定量A的自由能量(类比为全部气球皮所含的原子量A),假设气球的充气膨胀是以球心固定不变而向四面八方扩张的,随着气球不断膨胀,气球皮会越来越薄,单位面积a内的原子量B就会越来越小。由于原子结构是不能够被任意拉伸的粒子,导致当B小于一个临界值时,就无法维持气球皮的相对连续性,气球就会直接破裂。

自由能量和原子结构(有形能量单元)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自由能量没有最小结构单元,换句话就是,自由能量能够无限拉伸或者说无限细分,这是原子结构不具有的性质。如果把能量源释放的量为A的自由能量,像吹气球一样无限吹大,这个气球是不会破裂的,即是由自由能量构成的气球能够无限拉伸被吹大而不破裂,单位面积a内的自由能量B就会无限趋于零而不等于零。

这样再作一个假设,假设单位面积a为一个很小的值,就可认定自由能量B为能量粒子,即是构成“波”的自由能量,完全可以具有人类定义的粒子性。

自由能量无论分多少次,都不会变为零。线段无论分多少次,都不可能变成一个点。二者是同一个道理。即是,没有最小的自由能量,也没有最短的线段。

人类习惯了看原子结构物质的存在,误以为宇宙中一切客观能量存在都和原子结构类似,都具有一个固定的最小结构。这样的思维模式是有严重问题的,也不符合逻辑的严谨性。自由能量传递形成的波,具有粒子性,而这种粒子性是异于原子结构的粒子性的;前者是可以没有空间区域限制的无限细分拉伸的粒子性,而后者是禁锢在一定空间区域无法任意自由拉伸的粒子性。

4. 为什么波具有粒子性?

先提另外一个问题:在能量源周围介质均匀,能量源释放自由能量形成波,有没有只向一个方向传播的波?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言自明,这和有没有单磁极磁铁的答案是一样的。

如果电磁波只向特定方向(而不是四面八方)传播,无线电通讯就无法实现。如果声音只向特定方向(而不是四面八方)传播,人类就无法实现语言沟通。

波总是在能量源释放自由能量以后,只要周围有介质,就不可能只向单一方向传播,这是宇宙客观事实。虽然,我们可以讨论一个方向传播的光、声,但是请时刻记住,波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不要自以为是地认为,只有你所在的位置才有波传过来。

波是自由能量在介质中传播形成的,自由能量具有份性,只是当你离波源越近,这份能量越大;反之,当你离波源越远,这份能量越小。能量的份性,就可以被认定为波的粒子性。

因为,自由能量的传播过程,本身就体现出粒子性;所以,光的波粒二象性一点不相互违背,也没有什么神秘的之处。

5. 结论

肉眼看不见自由能量,肉眼只能看到原子结构物质。人类拿原子结构物质本身具有的强势空间占据性,去强行类比依托介质传播的自由能量形成的“波”,是不客观的。

波本身具有波粒二象性,这是原子结构形成的宏观物体所不具有的。由原子结构形成的宏观物体,也具有波不具有的空间强势占据性。波和宏观物体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宇宙能量现象,不能不加以区分地相提并论。波能够无限分身,而宏观物体不具有这样的能力。宏观物体能够具有实实在在的形体,而波不可能具有这样的性质。这就是宇宙大道的高妙之处。

 

我们所感知的世界,只是客观真实世界的一小部分,然而就算是感知的这一小部分,也会被我们人类按照自己的大脑思维惯性而曲解。这正说明了,我们要正确客观认识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宇宙,就只能靠我们的不被假象所迷惑的客观的科学的“心”去感受。

作为一个客观的理智的科学工作者,我们必须摒除个人意识偏见,用客观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对待我们所做的每一项研究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不会因为我们个人认知标准不同的原因,去误导人类大众的认知标准。

 

科学分析,不求大同。不足之处请客观指正,谢谢!

 

陈军

2021年12月16日

本文由奇点天文作者上传并发布,奇点天文仅提供文章投稿展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奇点天文立场。

本文由奇点天文作者上传并发布,奇点天文仅提供文章投稿展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奇点天文立场。

给TA充能
共{{data.count}}人
人已充能
三生万物奖奇点妙想

物质-反物质反应堆能工作吗?

2021-12-15 22:23:30

三生万物奖天文十大奇点妙想

外星生命真的可能在某处存在的10个原因

2021-12-16 23:10:26

45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1. 少妇依依

    科学家一旦做出成绩;就应该忘记自己所做的事情;而经常去考虑他应该做的事情。

  2. Reader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3. 欲子小姐

    科学家必须在庞杂的经验事实中抓住某些可用精密公式来表示的普遍特征;由此探求自然界的普遍原理。

  4. 鸣人

    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

  5. 寒风潇洒

    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而真正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丰富这个令人类都能受益的知识宝库。

  6. 杀生丸

    科学还不只在智慧训练上是最好的;在首选训练上也是一样。

  7. 桔梗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8. 小~尘~埃~°

    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

  9. 昏睡迎蜜粉

    一分时间;一分成果。对科学工作者来说;就不是一天八小时;而是寸阴必珍;寸阳必争。

  10. 南极的那只企鹅

    电磁波应该可以反重力吧

  11. 天文萌新

    先收藏再说

  12. 紫薇圣人

    感谢留言,说地非常中肯。讨论问题,首先要把“概念”弄明白,把概念弄清楚明了,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本文主要产生“波”是什么,以及波为什么具有玻粒二象性的性质。
    希望更多人进行问题的本质探讨。

  13. 这篇文章更多想概念的阐述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