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祯历书》中引进的西方天文仪器及伽利略观测成果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先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当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开始进行活动时,欧洲天文学有两项极其重要的特点:(1)发明并且使用了望远镜;(2)接受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137.9k
-
[生物趣谈]原绿藻在植物演化中的意义
(选自《大自然》1980年创刊号。作者王亚俊) 从纳斯的预言说起 自然界中的生物共有两百多万种,虽然它们之间千差万别,但如果以有没有细胞核为标准来区分,则可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原核生物的细胞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如细菌和蓝藻;而真核生物的细胞则有真正的细胞核,除了细菌和蓝藻以外的生物都是真核生物。 生物学家纳斯在1970年曾预言,有一种未经发现的绿色的原核光合生物。五年后,美国生物学家列文(…- 137.3k
-
(历史文献)张和祺老台长在紫金山天文台建台6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1994年9月20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 紫金山天文台在深化改革的大好形势中迎来了建台60周年的日子。今天有这么多的贵宾和朋友,跟我们一起庆祝这一喜庆的日子,特别是省、市政府的主要领导,还有几位香港的著名人士,他们是专程来南京光临我们的庆祝活动,给我们的大会增光添彩了。在这里,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紫金山天文台全体同仁,向盛情光临我们大会的所有贵宾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紫金山天文台建于193…- 50.1k
-
用化学研究生命(选自《大自然》1991年第二期)
(作者王谷岩。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自然科学中的化学学科就是专门研究物质的,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化学的研究起源于人类的生产活动,19世纪以后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提出了原子分子学说、分子结构学说、元素周期律、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等理论,奠定了现代化学的理论基础。现代化学根据所研究的物质的对象与方法的不同,又有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 85.6k
-
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的矿物晶洞标本
(选自《大自然》1984年第三期。作者严风) 在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展览大厅里,陈列着三座从地壳中搬出来的大型矿物晶洞,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大厅尽头左边的晶洞,是从耒阳县上堡黄铁矿区发掘出来的,洞中那些2~20厘米见方的黄铁矿晶体闪着金光,布满了洞壁。右边是一个辉锑矿晶洞,是从冷水江锡矿山采来的,洞壁布满参差不齐的辉锑矿晶体。还有一个规模更大的晶洞是石膏晶洞,产于冷水江市岩口煤矿中。纵横交错的巨大石…- 58k
-
[科学家的故事]翁文灏与地质调查所
(选自《大自然》1989年第二期。作者王仰之) 解放前,全国性的地质机构主要有三个:地质调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资源委员会矿产勘测处。这三者中,成立时间最早、规模最大、贡献最多的,当属地质调查所。地质调查所的创建者是丁文江,而它的发展历程,则与翁文灏紧密相联。 翁文灏(1889~1971年),字詠霓,浙江鄞县人。他十四岁时考中秀才,1906年到上海,进入法国天主教会创办的震旦学校读书,主修法…- 141.6k
-
(科学家的故事)陈国达与地洼学说
(选自《大自然》1984年第四期。作者谭毅挺) 地球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星球。地壳的构造是什么?演变的历史和发展的趋势又是怎样的?回答这些问题的科学叫大地构造学。现在,世界上大地构造的学派较多,从不同角度对地壳作了阐释。二十多年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南矿冶学院副院长、大地构造研究所所长陈国达教授创立的地洼学说异军突起,对地壳演化的一些解释,已经在我国及国外很多地方得到证实,为世界地质学的发展做出…- 4.9m
-
地球有过“光环”吗?
(选自《地球》1982年第三期。作者张凌云) 地球过去有光环吗?地球将来会有光环吗?这是20世纪60年代卫星上天之后,人们提出的科学之问。 自17世纪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土星是太阳系中唯一带有光环的行星。1977年3月10日,美国和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南非分别通过对天王星掩恒星SAO158687的天文观测,惊奇地发现:天王星也有光环!这一发现,打破了保持长达三个世纪之久的“土星是太阳系中唯一拥有光…- 86.6k
-
天文发现十八法(下)
(选自《天文爱好者》1995年第五期。作者李启斌) 本文的上半部分,介绍了发现天体的方法和测量天体特性的方法。这一部分着重讲述推理的方法以及创新乃至突破的方法。 由于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可接触的,不能把天体拿来做实验,按照我们的意志,按照认识的需要去测量它们的特性。可以说,天体向我们表现什么特性,我们才可以得知什么特性,因此,天文观测结果往往不是天体特性的全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认识天体的本质,推…- 62.6k
-
用物理学研究生命(选自《大自然》1991年第一期)
(作者王谷岩。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企图依据所有生命形态的共有特征给生命一个贴切的定义,以求回答“什么是生命”的问题,然而,至今却仍未能如愿以偿。看来,首要的任务应该先是回答“生命具有哪些特征”,待到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揭示生命本质就会水到渠成,“什么是生命”的问题也就可以彻底解决了。科学的发展正是走着这样一条道路,各个学科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对生命现象进行研究,以便…- 83.4k
-
[航天史料]飞上太空探彗星
(选自天文爱好者2002年第六期。作者宗河) 探彗核:出师未捷身先死 美国宇航局2002年8月15日宣布,其造价达1.58亿美元的“彗核旅行”太空探测器在离开地球轨道去探索其他彗星的途中与地面失联。联络中断时,“彗核旅行”探测器位于印度洋上空约225千米处,并计划启动发动机,脱离地球轨道而进入彗星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在这之后约45分钟,控制人员应该能…- 272.7k
-
[历史文献]空间天文学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空间天文学是一门主要在大气层外的空间区域开展天文观测和研究的学科,是空间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高空气球和探空火箭等地球亚轨道运载工具上的天文观测算起来,空间天文学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但其真正的蓬勃发展却是在人造卫星上天之后,迄今已发射用于天文学目的的航天器有三百多个,耗资一千多亿美元。- 132.1k
-
[地球科学]大陆漂移与鸟类分布
(选自《大自然》1980年创刊号。作者许维枢) 自然科学的历史充满了大胆的假说,其中大多数被人们遗忘了,但是其中一部分推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变成了真理。20世纪初期,大陆漂移学说的出现就是一例。 人类历史的早期和中期,人们大都相信海洋和陆地都是固定不变的,就跟信奉生物和人类是永恒不变的一样。基于历史的前进和资料的积累,到了19世纪60年代,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砸烂了“特创论”、“物种不变论”…- 142.9k
-
稀土和得天独厚的稀土矿
(选自《地球》1982年第二期。作者杨锡惠) 稀土矿中的所谓“土”是化学上沿用了很久的名称,大抵是指那些氧化物的熔点较高,同时还原较难的元素而说的,并没有严格的物理化学意义。“稀土”究竟包括哪些元素,有种种不同的意见。目前一般认为有16种:“镧系元素”(镧、铈、镨、钕、钷、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以及钇元素(元…- 88.7k
-
[中国科学史]宋元数学的大起大落
(选自《大自然》1983年第一期。作者璧沧) 这篇文章回顾了我国科技史上的一个篇章。虽然谈的是数学,但从历史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应该如何对待知识分子的问题。 十三世纪的中国,历史上正是南宋金元时期。此时在南方是“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偏安小朝廷,而北方则是面临着元军高压,岌岌可危的局面。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阶段却正是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的黄金时期。在很多方面,中国学者的工作在世界…- 90.9k
-
星系的碰撞与合并(选自天文爱好者2001年第三期)
晴朗的夏夜,在远离灯光与大气污染的地方,仰望星空,你总能看到一条乳白色的模糊光带从东北向西南穿过天空,这就是银河。用一架小型望远镜就可以发现,这条光带实际上是由成千上万的恒星组成的,它们,包括我们的地球和太阳,共同组成了我们所在的星系—银河系。在宇宙中,像我们银河系这样的天体数以亿计,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是大尺度结构下宇宙的基本构成单元。 星系的数目多了,相互之间就难免会碰撞。诚然,星系之间的…- 339k
-
天体碰撞与2.5亿年前的物种大灭绝
国际著名学术刊物《Science》在2001年二月下旬的一期中,发表了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贝克尔博士等人的一篇文章。他们的发现为2.5亿年前的物种大灭绝提供了证据,认为这是由一颗彗星或者小行星撞击地球所引发。科学家们认为,彗星或者小行星与地球的碰撞,并不会直接杀死这些生命,而只是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 122.2k
-
[航天史料]深空一号探索彗星
(选自天文爱好者2002年第一期。作者吴光节) (一)为了探测波莱利(Borrelly)彗星 1998年10月24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火箭发射场,首次使用的德尔塔7326-9.5型火箭向着宇宙深处呼啸而去。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次载着航天飞行器的司空见惯的发射。这架航天飞行器的重量也只有486公斤。但是,只有美国宇航局内部的人才十分清楚这次发射的意义所在——作为美…- 124.8k
-
(中国科学史)《救荒本草》在国外
(选自《大自然》1984年第二期。作者闵文) 明代是我国古代植物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像朱橚的《救荒本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都是内容详实、特色鲜明的本草学著作,在我国植物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世界植物学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草纲目》的外传和影响已为人们所熟知,而《救荒本草》流传海外,并以其“记事适切,绘图真实精致”的卓越成就在国外产生深刻的影响,人们则不一定十分清楚。 《救荒本草》是明…- 59k
-
[天文人物]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
(选自天文爱好者1996年第二期。作者卞毓麟) 1995年8月21日,深受国际天文学界尊敬的著名天文学家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Subramanyan Chandrasekhar)因心力衰竭在芝加哥大学校医院病逝,享年85岁。人们常亲切地称呼这位美籍印度人为钱德拉(Chandra)。他生前曾说过:“凡是智慧的,也都是美的”。他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也是体现科学之美的一生。他去世后,89岁高龄的旅美…- 5.1m